全球視野下,智能駕駛無疑是當今汽車領域最為炙手可熱的議題。 在政策激勵、技術創新與用戶認知深化等因素的共同驅動下,中國乘用車智能駕駛發展已然進入新篇章。 隨著小米汽車入局,產業界、消費者對於汽車智慧化及智駕話題的討論熱度再度升級。 同時,恰逢本周北京車展開幕在即,各路汽車製造商及核心零部件供應商蓄勢待發,都將攜最新一代智慧駕駛產品和技術成果亮相,智慧駕駛無疑再將成為焦點。
當前中國市場各品牌車型智能駕駛基準水平是什麼?有哪些關鍵與前沿技術?市場對智能駕駛發展可以有何期待?在此背景下,IDC發佈了《智能駕駛能力評估,2024》(Doc# CHC50962524,2024年4月) 研究。 研究通過實車測試,並基於IDC諮詢對車企、技術供應商的智慧駕駛軟體、硬體的調研基礎,形成對車企智慧駕駛體驗效果的綜合評估,並梳理出關鍵的市場觀點及趨勢。
高階輔助駕駛功能是市場競爭焦點,部分品牌已取得領先優勢:
• 智能駕駛市場發展現狀:基於當前技術現狀和法規要求,L2級別的組合駕駛輔助功能已成為各大汽車品牌競逐的核心戰場。 隨著主動安全等輔助駕駛功能日益完善,能夠體現產品獨特性和企業核心技術優勢的高階輔助駕駛功能開始成為企業競相投入的方向和宣傳重點。
• 本次研究評估結果:在此市場情況下,本次研究重點評估各品牌的智駕車型覆蓋度、泊車能力、行車能力三大維度。 品牌方面,聚焦極越、理想、特斯拉、問界、蔚來、小鵬(排名不分先後,按照企業簡稱的首字母順序排序)六個汽車品牌。
從整體結果來看,IDC有如下分析:
1. 儘管高階智駕功能上車成為必然趨勢,但搭載高階智能駕駛功能的車型售價難以下沉至25萬元人民幣以下區間或需要使用者付費選裝,這無形中構成了普通消費者使用的准入壁壘。
2. 各品牌自動泊車普遍擁有較高水準:各品牌車型在標準劃線的垂直車位、側方車位等停車場景的停入成功率、停車效率都具有不錯表現。 但在對於未劃線的自定義車位停車、停車途中會車、車位識別成功率的穩定性方面,各車型處理能力普遍需要提升。
3. 領航輔助駕駛功能效果差異明顯:
1) 在高速領航輔助駕駛表現突出的品牌,在車流正常工況下表現可靠,能順利完成車道行駛、上下匝道、合理並線、超車等任務,但在車流量大的匝道進出場景中車輛的決策能力仍有待改善。 其餘品牌的高速領航輔助駕駛使用場景相對受限,或在車流較少的進出匝道場景仍面臨挑戰。
2) 在城區領航輔助駕駛測評中,少數領先品牌的車型能夠基本實現端到端的自動駕駛任務,能夠完成具有較高難度的無保護左轉、車輛密集情況下的右轉、掉頭等任務。 絕大部分車型的城區領航輔助駕駛功能存在較多不可用區域,面對複雜場景無法完成任務或預留足夠時間提醒接管,易出現急剎、突然要求接管等操作。 除了駕駛任務外,IDC注意到,各品牌普遍能夠提供清晰及時的駕駛意圖交互,如通過文字、導航畫面、語音解說將車輛的規劃路線具象化,大大提升駕駛員對領航輔助駕駛系統的信心和理解。
智駕效果提升,得益於演算法、算力和數據開發等多個維度的智慧駕駛技術突破
Transformer架構在智慧駕駛領域的成熟運用及工程實踐,極大地增強了演算法的感知能力。 決策規劃模組正由規則導向逐步向模型形態轉變,從而為提升車輛的自主決策與應對複雜路況能力提供了發展空間。 不僅如此,企業已經開始對整個感知-規劃環節的端到端演算法進行深度探索與實際部署,這一系列努力為進一步實現高效的輔助駕駛乃至自動駕駛奠定了基礎。
在算力層面,針對智慧駕駛領域的大規模計算需求,企業積極研發和應用高性能、專用型NPU晶元,這種定製化的晶元為車端運行大規模神經網路和複雜模型提供了強大支撐。
數據是智能駕駛技術反覆運算的關鍵要素。 當前,已有企業能夠將數據採集、處理、模型訓練、模擬直至最終車載應用的全過程構建為一個完整的數據閉環,推動軟體版本的反覆運算速度顯著提升,使得一日之內完成多個版本反覆運算成為可能,有效驅動智能駕駛能力的快速升級。
以AI投入驅動智慧駕駛發展、無人駕駛應用場景拓展是未來重要的市場趨勢:
AI技術作為智慧駕駛進步的核心驅動力,其快速反覆運算將顯著提升智能駕駛效果、推動功能快速滲透: AI技術迎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讓市場見證其在推動智駕效果上的巨大潛力。 未來,隨著智駕數據量的積累、視覺大模型及多模態大模型技術框架與效果的提升,加之企業對AGI技術的探索深化,智慧駕駛在感知的準確性、感知物體豐富度、場景“理解”、複雜工況決策判斷的能力有望達到新的高度,以此形成整體智駕效果的增強。 同時得益於演算法的提升,智慧駕駛將有望逐步擺脫對特定硬體設施的高度依賴,轉而協助車企為更多使用者提供成本效益更高、不受地理區域限制的智駕出行體驗,加速智慧駕駛汽車的滲透。
無人駕駛應用場景有潛力在乘用車領域得到探索與拓展:當前,乘用車搭載的輔助駕駛功能已在市場較高滲透並得到亮眼發展,這股勢頭無疑為邁向智能駕駛最高境界——無人駕駛提供了強有力的牽引。 伴隨關鍵技術瓶頸的突破、企業界的大規模研發投入及政策層面的積極推動,自動駕駛應用不僅有望在礦卡無人作業、港口自動化運輸、低速配送等應用場景得到深度和廣度上的雙重深化,無人駕駛技術的新一輪應用探索也即將啟幕。 例如乘用車低速場景下的自動泊車尋位、自動尋找電樁等功能。
IDC中國高級分析師洪婉婷表示,隨著各企業在智慧駕駛領域投資不斷加碼、搭載晶元算力不斷擴充、軟體版本快速反覆運算,中國智慧駕駛市場的發展已然揭開嶄新的篇章。 當前市場格局中,各品牌車型在泊車輔助以及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上表現出較高的同質化水準,但部分行業領軍企業已率先在全域領航輔助駕駛技術上取得了顯著的優勢地位。 展望未來,中國智慧駕駛市場的競爭將進一步白熱化,企業能否在該領域確立競爭優勢,將有賴於其在智慧駕駛技術研發上的持久投入、對智駕數據資產的有效管理和高效利用,以及不斷提升自身產品在安全性能與可靠性方面的卓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