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車聯網商機何時起飛,目前業界看法不一。李建樑攝(資料照)
智慧車、自駕車為目前的汽車科技發展大勢,不少車廠也都在朝這方向前進中,但車聯網(V2X)終究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雖然不少車廠宣示投入研究,但滲透率遲遲未有起色恐怕還是得回到最根本的法規、基礎建設成熟度問題。
業內人士表示,亞勳科技在全球車聯網車載設備市佔率超過70%。對此,亞勳科技總經理李長鴻卻謙虛地認為,由於現金各國與業界對於車聯網的定義都尚未統一,所以無法預估自身全球市佔率究竟為何。
目前多家車廠都在近年宣布將投入車聯網發展,但是李長鴻就認為,目前乘用車場對於車聯網的態度還是處於相對保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各國對於車聯網並無統一的標準,而這不僅是車載模組或是元件的挑戰,就連路側設備也是如此,再加上車廠相當依賴一級供應商(Tier 1)業者是否具備完整的產品與技術,致使車廠多少受到供應鏈業者箝制。
此外,加裝車聯網設備也是一筆需要反映在售價上的成本,車聯網環境準備就緒意味著可以提供使用者更好的使用者體驗,因此對與車廠來說,除非有一定的把握,否則不會輕易躁進。
李長鴻表示,目前包含亞勳本身在內的車聯網設備或是零件廠商大多數是將技術與產品投放在非乘用車的用途,如消防車、救護車、大眾運輸等,然隨著產業與技術成熟度漸升,目前也有愈來愈多車廠對於車聯網技術的應用有更強的信心與期待。
李長鴻預期,2026年將是乘用車聯網商機起飛的時刻。回推各類零組件或模組送樣車廠後需要至少3年的反覆檢驗、測試的時間,也就是說目前已有愈來愈多車廠向Tier 1或是供應鏈業者提出車聯網模組或是相關零組件的需求。
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林芬卉則表示,一般來說車聯網在整車的成本約落在100~1,000美元不等,但乘用車聯網商機何時可以起飛,目前仍有待觀察。DIGITIMES Research報告指出,全球車聯網市場規模穩定攀升,在美國、日本、歐盟等地區發展熱絡,從應用趨勢來看,將與自駕技術整合,並朝智慧運輸系統(ITS)發展,但是目前國際尚未對技術標準全面建立架構,因此完善相關政策或法規將是各國優先發展的基礎。
車聯網產業發展涵蓋戰略規劃、研發創新、法律法規、標準規範等領域,政府介入主導的重要性更甚於其他產業,包括中國、美國、歐盟、日本等國政府均陸續擬定階段性政策,以加快建構車聯網產業發展的環境。
最後,專注於推動ITS和連網車發展及標準化的美國非營利組織OmniAir,與全球各地政府、產業、學術合作;PlugFest主要目標則是評估OmniAir的初始測試規格;Plugfest則起源於美國交通部針對連網車先導部署(CVPD)計畫,成立COC(Certification Operating Council),依據各個場域開發測試規格,作為驗證DSRC設備之規範。2017年正式將PlugFest移交OmniAir執行。
台灣車聯網產業協會(TTIA)與OmniAir簽署合作備忘錄,希望導入國際標準驗證流程,協助在台灣成立第一個國際OmniAir驗證實驗室。目前,已爭取到PlugFest於2023年11月6~10日於台灣淡海智慧交通試驗場域(D-City)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