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僅電動車廠百花齊放,多種車用零組件也陷入混戰。近期有車用零組件業者表示,不論電動車或是燃油車,目前中國車用零組件供應業者都如雨後春筍,產品價格不斷下殺,如果不是具有非常難以取代的特性,恐怕切入中國車市最好的時機已經過了。

中國承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日前表示,中國汽車市場持續走強,預期2023全年銷量可達2,950萬輛,達到歷史新高,而中國車市在此之前已經擁有連續2年正成長的基礎。

事實上,此前中國車用零組件已歷經一波大成長,不僅需求變多了,供應鏈業者數量也不斷成長。近來,中國車市「互打」情況嚴重,尤其電動車價格戰更是一波接一波,不僅苦了口袋不夠深的車廠,也讓供應鏈之間競爭更加劇烈。

對此,台系供應鏈表示,自從中國政府強推電動車發展後,整體車市價格戰就沒有間斷過。「大家很常在看新創車廠倒了幾家,但是供應鏈也有一樣的問題」。中國車市雖然擴張很快,但是能夠撐下來、實際獲利的並不多,此狀況在電動車更加明顯。

供應鏈既要擔心客戶拉貨狀況,又要同時守好價格戰的底線,加上中國政府對「國產率」的要求提升,更讓台系業者前進中國充滿不確定性。

「除非產品具有獨特性、難以取代,否則現在已經過了最好的切入時機」。業者表示,台灣汽車產業發展歷史約莫70年,1989年前是進入中國市場最好的時機。

當時中國汽車產業尚未發展成如今的雛形,是耕耘、收割的最好時機。如今不僅車廠之間殺聲隆隆,供應鏈業者也自砍價格,就是希望可以搭上這波產業發展列車。

中國車廠大致可以分為保有高市佔率的領導廠商,以及瀕臨淘汰的中後段廠商。前者因為擁有明確的需求,所以拉貨動能基本上都可以維持穩定;但對於後者來說,沒有什麼事情比「活下來」更重要。

因此一旦完成階段性的交車任務後,減少甚至停止拉或是常有的事情。再加上外國車廠逐漸將產線從中國移出,都使得零組件業者感受到壓力。

在大環境影響之下,許多體質不夠堅強的中國車廠、電動車廠都面臨需求下滑的難題,近期雖然進入庫存調整尾聲,但是當地瘋狂的殺價、政策的不確定性等因素,讓台系供應鏈業者望之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