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C董事長王正健指出,台灣是打造全球算力的大本營,也是國際車廠積極接觸的主因。符世旻攝
護國神山台積電在美、日、歐等主流汽車供應鏈紮營,被認為是未來20年工、車用領域最重要的成員之一。對主流汽車供應鏈而言,台灣還有多少產業領域和隱形冠軍,可與國際主流汽車供應鏈接軌?
對此,車輛中心(ARTC)董事長王正健表示,未來車被形容是移動式高階伺服器或電腦,發展將與資通訊(ICT)產業技術愈趨緊密結合。
其實台灣就是提供全球算力系統的大本營,除完整半導體產業聚落之外,台灣電子20哥的零組件及系統整合力,將助全球未來車產業發展一臂之力。王正健歸納出台灣供應鏈與未來車發展的幾個重點:
第一,升級高階自駕,算力成關鍵。目前普及的高階自駕約到L2+,簡單來說,即一輛車裡放了3部大電腦(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若將先進輔助駕駛(ADAS)系統也視為一台電腦,整體來看,一台車上至少需要4台電腦。
進階到高階自駕,除了各區法規限制,強大「算力」更是關鍵。王正健解釋,因為汽車搭配了「速度」,又高度顧慮安全。比起機器人、人工智慧(AI)生產設備等,必須具備更快速、精準且正確的即時反應。例如行駛過程中,一隻小狗突然衝出來,可能在毫秒間就得做出正確辨識、判斷、決策並做出反應。
所以,當升級到L3高階自駕時,車廠乾脆限速在每小時60公里以下才啟動L3,且挾帶諸多規定。更深入解讀,車廠會設下多重限制,其實就是因為算力不足,無法在高速情況下做出期待的反應。因此,「算力」就是歐、美、日等國際車廠與台灣接軌的動力。
近幾年,全球已證實台灣可以提供好的晶片,除了台積電為首的晶圓代工技術、品質受肯定,台灣IC設計業者也陸續進軍車用,例如聯發科的智慧座艙晶片、聯詠的車用面板IC、瑞昱的乙太網路晶片等。
第二,系統整合力。台灣電子產業的完整產業聚落、系統整合力和規模經濟,全球有目共賭,除了廣達、緯創、和碩、仁寶、英業達與鴻海在內的電子六哥,從手機、PC、伺服器,並陸續延伸至未來車的車用電腦;台達電的動力總成(Powertrain)系統在全球二十大品牌車中、已供貨15家以上。
其實台灣業者在智慧車燈、充電系統、抬頭顯示器(HUD)、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模組等產品項目上,研發和量產技術均已到位,並陸續取得國際車規相關認證。
擁有半導體算力,系統整合力,最關鍵的散熱系統也要跟著一路升級,才能兼顧能耗表現,不致影響到電動車續航力表現。還有,各種科技體驗陸續登陸智慧座艙,關鍵的人機介面就是從面板做起。台灣友達、群創等早已蓄勢待發。
第三,去除車廠隱憂。台灣沒有具國際影響力的汽車品牌,是跨足汽車產業最明顯的阻力,但卻是快速接軌國際未來車供應鏈的最大助力。因為「定位中立」,國際車廠不用糾結在民族情結、汽車市場等競爭問題。
王正健說,主流車廠內部均有評估標準以衡量如何找尋合作夥伴。例如有些與台灣一樣擁有技術、量產規模及成本競爭力的區域,常見企業在累積經驗後,另立門戶與老東家對打、或琵琶別抱來提高身價。有些也會干擾不同品牌車廠的地緣競爭。
王正健形容,國際車廠用刪除法把內在顧慮一一去除後,就會發現台灣是可以從研發攜手、一路協助未來車量身打造的供應鏈,有其長期合作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