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用領域,中國業者陸續朝RISC-V方向布局。李建樑攝(資料照)
中國市場持續熱議RISC-V的市場潛能,其中市場關注的兩大潛力應用領域為人工智慧(AI)與汽車。汽車領域受惠於中國內需市場龐大,相關業者陸續朝RISC-V方向布局,雖目前RISC-V市佔率低,但業者觀察車廠對RISC-V接受度高,中國RISC-V車規級MCU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過去車載場景多用Arm或車廠的私有架構,中國業者指出,以往中國企業在IP上選擇面相對較窄,然而RISC-V開放架構出現後,不少業者推進基於RISC-V的車規級IP,同時也拓寬了車載應用的範圍。
國際業者中,SiFive為RISC-V車規級中的主要業者,目前已與汽車OEM合作,SiFive企業行銷與業務開發資深副總裁Jack Kang曾表示,過去未曾想過踏入汽車市場,因為難度很高,但現今汽車產業正值變革時期,過去採用的MCU,正移轉至以更少晶片的(Domain control)架構,RISC-V則成為業者在選用新架構時的選擇之一。
中國業者像是東風集團與中信科集團共同成立的二進制半導體公司,已於2022年底發表基於RISC-V架構的MCU,主要應用於汽車發動機、變速箱、ADAS、整車控制等領域;芯科集成於2023年正式發布首款RISC-V車規MCU,此外像是國芯科技、雲途半導體也選擇RISC-V架構研發車規級MCU。
雖然中國業者視RISC-V架構為新的半導體發展突破口,不過整體來看,在車用領域,中國業者在RISC-V架構上仍為發展初期,且仍面臨與國際業者存在效能差距,以及產業生態系待健全、安全檢驗的時間成本等多項挑戰。
挑戰一:效能差距
以智慧座艙晶片分析,SiFive即將上市的P870系列是基於5奈米製程,業界推估其效能與Arm於2022年發布的Cortex X3相近,然而中國中科院計算所推出的第二代「香山」,以及中國業者賽昉科技推出的「昉.天樞-90」則與Arm於2019年發布的Cortex-A76存在兩代以上的差距。
挑戰二:軟硬體生態系
在生態系方面,國際大廠英飛淩(Infineon)、高通(Qualcomm)、恩智浦(NXP)、博世(Bosch)、Nordic半導體於2023年8月共同宣布將計畫在德國成立RISC-V合資公司,首要應用領域聚焦於車輛平台。
中國目前在軟硬體整合方面仍有一大挑戰,先前平頭哥半導體生態副總裁楊靜就曾指出,RISC-V要受到產業認可,就必須建構軟硬體整合的生態系,包括將晶片、工具、基礎軟體、應用等各個環節業者連接起來,以及將RISC-V與已經存在的生態連接在一起,包括Android、Linux等開源生態。
挑戰三:安全認證
隨著車用電子產業快速發展,晶片安全性成各大車廠關注的要點之一,業者指出,對於企業而言,要通過安全認證是必經之痛,因為經過車規認證通常需要至少一年以上的時間,因此時間成本是業界在推動相關產品落地時最關心的問題。
例如中國業者芯來科技旗下NA系列的NA900產品,在申請ISO 26262 ASIL-D產品認證時便花費近兩年的時間,因此相關業者都儘可能提早布局車規認證。
綜觀目前中國在車用領域的RISC-V發展上,整車領域的RISC-V晶片應用仍屬於早期階段,上車的應用主要在於安全性較低的領域,像是整車週邊的座椅、車窗控制等,仍尚未實現核心應用大規模上車。